你是否曾有過快入睡時,卻有種從高處往下墜,或即將被東西撞到的感覺,身體突然抖一下驚醒,睡意瞬間消失的經驗?事實上,這種現象叫做「入睡抽動」,大約7成人都發生過,偶爾抽動是正常的,但如果發生頻率過度頻繁、伴隨出現異常症狀,甚至因為反覆驚醒而干擾睡眠品質,建議盡早就醫檢查。本文將說明睡覺突然抖一下的原因、如何改善,以及睡覺抖動頻繁看什麼科,幫助大家解決困擾。
入睡抽動是什麼?
入睡抽動(Hypnic jerk)在醫學上稱作「臨睡肌抽躍症」,是很常見的睡眠現象,也是人體的正常反應,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指出,約60-70%的人一生中都會經歷至少一次。通常發生在剛入睡、半夢半醒階段,身體肌肉不自主的抽動,抽動部位可能單獨發生在身體局部肌肉,如腿部、手臂,也有全身抖動的狀況。然而,其實不是所有的抽動都會導致驚醒,會讓人驚醒的抽動大多是因為伴隨模糊的「下墜感」。
下墜感是怎麼來的?主要是因為人在入睡後,身體肌肉逐漸放鬆,心跳和呼吸也會放慢,這時大腦開始進入睡眠狀態,但仍有一部分的大腦尚未完全睡著,於是當肌肉出現放鬆,大腦誤解放鬆的感覺,「以為身體快要墜落了」或遭遇危險,進而出現防衛機制,發出緊急訊號,要腿部、手臂快速繃緊肌肉、馬上出力支撐,恢復身體平衡,就會造成身體突然抖動,也就是入睡抽動。
為什麼睡覺突然抖一下?7原因導致睡覺抖動
造成入睡抽動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其中,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緊張、壓力大和焦慮被認為是直接的原因,以下我們整理出7個可能導致睡覺突然抖一下的原因:
長期睡眠不足或不規律的睡眠習慣
如果長期睡眠不足,例如:失眠、淺眠易醒,或睡眠習慣不規律,沒有固定的就寢和起床時間,容易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這時就會發生大腦已經進入睡眠周期,但身體卻還沒完全放鬆,而出現肌肉抽動的狀況。
壓力和焦慮
日常生活壓力太大,長期處於過度心理焦慮、精神緊張與疲勞狀態,會讓身體在入睡時難以放鬆,肌肉緊張、大腦更容易受到驚嚇,就可能不自主的出現抽動,甚至因此驚醒。
攝取過多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
攝取過量的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質,會刺激大腦神經系統,尤其如果是在睡前攝取,更是會影響睡眠品質,增加入睡抽動發生的可能。
睡前劇烈運動
雖然規律運動可以改善睡眠品質,但如果是在接近就寢時間進行劇烈運動,會刺激肌肉變得緊繃,入睡時難放鬆,導致肌肉抽動。
蜷曲睡姿、睡覺位置不平穩
睡覺時如果是採用比較蜷曲的姿勢,如趴睡,或是睡覺位置比較不平穩,造成身體不平衡而產生下墜感,都可能提高入睡抽動發生的機率。
營養缺乏
營養素攝取不足也會造成肌肉抽動,例如:缺鈣,特別是成長期的孩子,如果缺乏鈣質,就容易出現突然抖動的情況;而缺乏鐵質的人也會增加睡覺抖動的發生機率。
藥物副作用
如果有服用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如抗憂鬱藥或興奮劑,或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疾病患者,服用利尿劑等慢性疾病藥物,都可能引起肌肉抽動,必要時,建議和醫師討論藥物副作用的可能。
睡覺突然抖一下正常嗎?出現5症狀要注意!
一般來說,偶而發生入睡抽動是正常的,不用太過擔心,但如果出現以下5種症狀,就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有潛在疾病風險,建議就醫找出確切原因。
症狀 1:睡覺抖動頻繁
如果入睡抽動的狀況頻繁發生,也就是出現連續抽動(短時間內出現好幾次)或者短期內(例如:一週內)發生多次,就需要留意不是普通的入睡抽動,可能和癲癇(重複發作或長或短的嚴重抽搐症狀)或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睡眠中不自主出現規律且重複的肢體抽動,包括手或腳)有關。
症狀 2:醒來後還持續發生抖動
一般來說,入睡抽動是發生在入睡階段,如果醒來還持續有抽動的症狀,就要注意可能有巴金森氏症(一種退化性神經疾病,手在放鬆休息時會出現顫抖)或小腦方面的問題。
症狀 3:腿部感覺麻癢
肌肉抽動如果同時伴隨著腿部麻癢、不舒服的感覺,則有可能是不寧腿症候群(腿部一直有痠麻、搔癢、疼痛的感覺,造成患者不適,而忍不住一直抖動腿部)。
症狀 4:影響睡眠品質
如果睡覺抖動太頻繁,反覆讓你從睡眠中驚醒,影響到睡眠品質的話,就要留意可能有睡眠呼吸障礙問題,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肌肉痙攣的狀況。而長期因為抽動驚醒干擾睡眠,也容易讓身體出現慢性發炎、經常生病。
症狀 5:伴隨頭痛、頭暈
晚上睡覺抖動頻繁同時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要留意可能有其他腦部問題,例如:腦炎、創傷性腦損傷(頭部外傷)後遺症等,或是缺鐵性貧血(缺乏鐵質的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疲倦等症狀)。
睡覺抖動頻繁看什麼科?
當出現睡覺抖動頻繁,建議可以尋求神經內科或睡眠專科,如睡眠醫學科,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而如果判斷可能是有壓力過大、焦慮情形,而導致睡覺抖動頻繁,也可以尋求精神科(身心科)來協助,幫助緩解睡覺抖動的困擾。
改善睡覺抖動的5個關鍵
想要改善睡覺抖動頻繁,可以從調整日常生活習慣做起,我們整理了5個簡單的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建立規律的睡眠作息很重要,包括每天固定的起床和睡覺時間,確保睡眠充足。睡前可以進行一些放鬆的活動來減輕壓力,例如:冥想、閱讀、伸展、喝熱牛奶或深呼吸等,以及適度按摩手腳、泡溫水;此外,睡前儘量不要再用3C產品,都能幫助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打造舒適的睡眠環境很重要的關鍵是控制光線和噪音,理想的睡眠環境要保持黑暗且安靜,才能避免受到干擾。另外,也可以透過選擇一張軟硬度適中的床墊、搭配讓人放鬆的房間顏色,以及利用白噪音,都能讓睡眠環境更加舒服。
適度規律運動、調整運動時間
培養規律且中低強度的運動習慣,如瑜伽、慢跑,能放鬆肌肉對睡眠品質也有幫助,可以的話,建議調整運動時間,改成早上運動,例如:晨跑或上午去健身房,如果只能下班後運動的話,也儘量避免在睡前進行高強度的劇烈運動。
減少攝取咖啡因和酒精
減少攝取會刺激睡眠的咖啡因和酒精,尤其睡前就建議不要再喝含咖啡因的飲品,包括咖啡、茶、可樂、能量飲料。
補充鈣質、鐵質
維持日常飲食營養均衡,適度補充鈣質、鐵質,避免因缺鈣、缺鐵造成肌肉抽動。可以補充牛奶、優酪乳、小魚乾、起司、豆腐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以及肉類、海鮮、深綠色蔬菜(如花椰菜、菠菜)、碗豆、豆類、果乾等富含鐵質的食物。
結論
總結來說,入睡抽動是很常見的睡眠現象,通常不會影響到睡眠,可以透過改善睡眠品質、補充足夠的營養以及避免不良習慣,幫助改善睡覺抖動的困擾。但如果出現異常症狀,甚至已經嚴重影響到睡眠,就可能不單單只是入睡抽動的問題,而是合併其他潛在疾病,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才能針對根本原因治療。
延伸閱讀:睡醒後手麻怎麼辦?7招預防睡覺手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