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睡不著看哪科?必學 12 招改善失眠!

你也有失眠的困擾嗎?無論是翻來覆去睡不著、半夜頻繁醒來,還是天沒亮就提前醒來,這些都是失眠的常見特徵。失眠的原因相當多元,可能只是壓力過大、作息不規律,短時間內即可恢復;但如果失眠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那就應該考慮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那麼,失眠看什麼科? 在這篇文章中,安庭家居將帶你了解適合就診的科別、失眠的常見原因與症狀,並分享改善睡眠的方法,幫助你找回舒適的睡眠!

失眠看什麼科?

如果你長期被失眠困擾,可以根據不同的失眠原因,選擇合適的就診科別。為了幫助你更快找到對應的科別,我們整理了詳細建議,並附上統整表格,讓你一目了然!

 

睡眠醫學中心或睡眠障礙門診

失眠其實是睡眠障礙的一種,但影響睡眠的因素往往相當複雜,可能涉及不同的專科領域。因此,許多醫院設立了睡眠醫學中心或睡眠障礙門診,由不同科別的專科醫師跨領域合作,透過睡眠檢查來找出真正的問題。

 

如果你的失眠持續超過 3 個月,且每週影響至少 3 天以上,或伴隨白天疲勞、專注力下降、情緒不穩等情況,可能與睡眠障礙有關。建議至睡眠醫學中心進行檢測,醫師將根據結果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或視需要轉診至適合的專科(如身心科、神經內科等),確保你獲得最適合的治療。

 

身心科(精神科)

如果失眠伴隨長期焦慮、情緒低落或易怒,並影響日常生活與專注力,甚至出現心悸、胃痛、頭痛、肌肉緊繃等壓力反應,可能與焦慮、憂鬱或壓力過大有關,建議至身心科評估,並尋求適當的治療與調整。

 

其實,身心科與精神科是同一科,都由精神科醫師負責診療。不過,過去大眾對「精神病」這個詞存有誤解,讓許多人對就診產生抗拒,因此現在許多醫院與診所改稱為「身心科」,希望減少心理壓力,讓更多人能放心求助。

 

神經內科

有些失眠可能與腦神經功能異常有關,如自律神經失調或神經病變。如果失眠同時伴隨頭暈、手腳麻木、記憶力下降,或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如心悸、盜汗、腸胃不適等),且長時間無法改善,可能與神經系統相關,建議掛號神經內科進行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內科

如果失眠伴隨身體不適,如夜間頻繁醒來、慢性疼痛、心悸、盜汗、胃食道逆流、夜間頻尿或極度疲勞,且長時間無法改善,可能與甲狀腺異常、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腸胃問題等身體疾病有關,建議至內科門診進行評估,以找出潛在原因並對症治療。

 

中醫門診

中醫認為睡眠與陰陽平衡密切相關,當氣血運行不順或陰陽失調時,可能引發失眠、焦慮、淺眠等問題。透過中藥調理、針灸、穴道按摩,有助於調整睡眠狀態,且適合長期調理。如果你的失眠反覆發作,或伴隨體質虛弱、情緒不穩等狀況,可至中醫門診透過個人化調理恢復身體平衡,幫助入睡更順暢。

 

心理諮商門診

現代生活步調緊湊,長期壓力、情緒累積或心理創傷,往往會影響睡眠品質。如果你的失眠與焦慮、壓力過大或過去的心理創傷有關,心理諮商門診能透過專業輔導,幫助你釐清潛在的心理因素,並學習適當的調適方法,讓身心恢復平衡,改善睡眠狀況。

 

家醫科

如果你不確定失眠的原因或不知道該掛哪一科,建議先到家醫科進行初步評估。家醫科屬於全科門診,醫師會根據你的睡眠狀況、健康狀態與生活習慣,判斷失眠的可能成因,並提供基礎健康檢查、生活習慣調整建議,或必要時開立簡單的藥物,幫助改善睡眠。

 

如果醫師發現你的失眠可能與心理壓力或神經系統異常有關,會協助轉診至適合的專科(如身心科、神經內科),確保你能獲得更專業的治療,早日恢復良好睡眠品質!

失眠原因有哪些?

造成失眠的原因相當多,主要可分為心理因素、環境影響、身體疾病等不同層面。以下列出常見的失眠原因,幫助你初步釐清可能的成因:

 

原因 1:心理因素

無論是工作、學業、家庭壓力過大,還是因人際關係困擾、經濟壓力等問題,這些因素都可能讓大腦長時間處於緊繃狀態,使身心難以放鬆,進而影響入睡,甚至引發長期失眠。

 

原因 2:環境影響

如果睡眠環境中的光線過亮、溫度不適宜、噪音過大或寢具不合適,都可能干擾入睡與深層睡眠,影響整體睡眠品質。若長期處於這種環境,可能會導致睡眠障礙或慢性失眠。

 

原因 3:身體疾病

一些慢性疾病可能引發身體不適,進而影響睡眠,例如糖尿病、心臟病、胃食道逆流、呼吸道疾病等。此外,慢性疼痛(如關節炎、神經痛)也可能干擾睡眠,導致入睡困難或夜間頻繁醒來,進一步加重失眠問題。

 

原因 4: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如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這些狀況會讓大腦過度活躍或難以放鬆,導致入睡困難、夜間頻繁醒來或早醒,進而形成長期失眠的惡性循環。

 

原因 5:藥物影響

某些處方藥物可能影響睡眠品質,例如抗憂鬱藥、治療氣喘或高血壓的藥物。此外,部分非處方藥(如止痛藥、感冒藥)含有刺激性成分,可能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中斷,進而干擾正常作息。

 

原因 6:生活習慣影響

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例如經常熬夜、輪班工作、旅行時差等,可能會破壞生理時鐘,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品質下降。此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睡前攝取過多咖啡因、酒精,或長時間使用3C產品,都可能影響大腦放鬆,進而干擾睡眠,導致失眠問題加劇。

 

延伸閱讀:喝茶睡不著怎麼辦?10招改善困擾、注意事項一次看

 

原因 7:年齡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睡眠結構會發生變化,深層睡眠的比例逐漸減少,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出現淺眠或早醒的情況。

失眠的特徵?7 種常見症狀一次看

在說明失眠的症狀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失眠的定義。根據衛福部新營醫院引用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失眠是指患者主觀感覺睡眠不足,且睡眠品質不佳。當每週至少發生 3 次,並持續 3 個月以上,同時影響到白天的生活與功能,即可診斷為慢性失眠;若持續時間少於 3 個月,則屬於急性失眠。

 

那麼,失眠會出現哪些症狀呢? 一般來說,失眠可分為 3 種類型:入睡困難維持睡眠困難(如夜間頻繁醒來)、以及早醒後難以再入睡。這 3 種症狀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同時存在,以下將進一步說明它們的差異。

 

  • 症狀 1:入睡困難

入睡困難是指即使感到疲憊,躺在床上超過 1 小時仍無法入睡,難以進入睡眠狀態。

 

  • 症狀 2:維持睡眠困難

維持睡眠困難指的是睡眠頻繁中斷,在半夜容易醒來多次,導致睡眠不連貫,也就是時睡時醒。此外,醒來後可能難以再次入睡。

 

  • 症狀 3:早醒後難以再入睡

指的是比平常起床時間更早醒來,且醒來後無法再次入睡,即使仍感到疲倦,也難以延續睡眠。

 

除了以上 3 種常見症狀外,若失眠頻繁發生且持續時間較長,還可能伴隨出現以下症狀:

 

  • 症狀 4:睡眠不足、白天疲勞感

即使有入睡,但睡眠品質不佳,導致醒來後仍感到相當疲憊,彷彿沒睡過一樣。白天容易精神不濟、缺乏活力。

 

  • 症狀 5:對睡眠感到焦慮不安

對失眠問題感到困擾,甚至在睡前開始擔心自己能否順利入睡。

 

  • 症狀 6:白天注意力不集中

白天容易專注力下降,影響日常活動表現,如工作或學習。

 

  • 症狀 7:情緒不穩

因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白天容易煩躁、易怒或情緒低落,對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延伸閱讀:告別淺眠!14個實用方法,幫助你一夜好眠到天亮

延伸閱讀:夜間盜汗的8個原因!預防盜汗,從改善睡眠品質著手

失眠看什麼科?一張表快速了解

 

可能的失眠原因 伴隨症狀 建議就診科別
睡眠障礙 持續超過 3 個月、每週影響至少 3 天、白天疲勞、專注力下降 睡眠醫學中心或睡眠障礙門診
焦慮、憂鬱、壓力過大 情緒低落、易怒、心悸、胃痛、頭痛、肌肉緊繃 身心科(精神科)
腦神經功能異常(如自律神經失調) 頭暈、手腳麻木、記憶力下降、心悸、盜汗、腸胃不適 神經內科
身體疾病(如甲狀腺異常、糖尿病) 夜間頻繁醒來、慢性疼痛、夜間頻尿、極度疲勞 內科
陰陽失調、氣血不順 淺眠、焦慮、難以入睡、體質虛弱 中醫門診
心理壓力、情緒創傷 長期壓力累積、心理創傷、焦慮導致失眠 心理諮商門診
不確定失眠原因 不確定失眠原因,想先做初步檢查 家醫科

12 招教你如何改善失眠

改善失眠狀況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從上述失眠原因可以看出,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睡眠環境等因素都對睡眠品質有關鍵影響。因此,只要調整這些方面,就能有效緩解失眠困擾。我們整理出 12 個改善睡眠的方法,或許可以試試看,幫助自己重拾良好的睡眠:

 

生活習慣方面

  1. 睡前減少使用 3C 產品: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生理時鐘,降低入睡速度,導致睡眠品質下降。建議睡前至少 30 分鐘停止使用 3C 產品,讓大腦逐漸放鬆,進入休息狀態。

 

褪黑激素:負責調節生理時鐘的激素,夜晚分泌增加,使人產生睡意並幫助進入睡眠狀態。

 

  1. 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每天固定時間入睡與起床,有助於維持生理時鐘穩定,讓身體自然適應固定的睡眠節奏,提高睡眠品質。
  2. 避免午睡過長:下午小睡應控制在 20~30 分鐘內,避免影響夜間入睡與睡眠品質。
  3. 規律運動:每天適度運動(如快走、瑜珈)有助於放鬆身心、提升睡眠品質,但應避免睡前劇烈運動,以免刺激神經系統,影響入睡。
  4. 睡前放鬆活動:可透過冥想、泡澡、伸展等方式放鬆身心,幫助大腦與身體逐漸進入休息狀態,提高入睡效率與睡眠品質。

 

飲食方面

  1. 避免咖啡因與酒精:下午與晚間應減少攝取咖啡、茶、可樂、酒精等含刺激性成分的飲品,以免影響褪黑激素分泌與神經放鬆,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品質下降。
  2. 補充助眠食物:例如堅果、牛奶、鮭魚等,這些食物富含色胺酸或 Omega-3 脂肪酸,有助於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幫助入睡。
  3. 晚餐避免高糖高油食物:過於油膩或高糖分的飲食可能加重消化負擔,影響腸胃蠕動,進而干擾夜間睡眠品質。
  4. 適量補充水分,但避免睡前大量飲水:維持適當的水分攝取有助於身體代謝與放鬆,但睡前飲水過多可能導致夜間頻尿,影響睡眠連貫性與品質。

 

睡眠環境方面

  1. 保持房間安靜與昏暗:降低環境干擾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應避免噪音與強光影響入睡。可使用遮光窗簾、耳塞或聆聽白噪音,營造適合入睡的環境,讓身體更容易進入深層睡眠。
  2. 控制房間溫度與濕度:維持適宜的室溫(約 25~27°C),避免過冷或過熱影響入睡與睡眠品質。適當調整空調、加濕器或除濕機,確保房間舒適,幫助身體放鬆,更容易進入深層睡眠。

 

延伸閱讀:8方法讓房間濕度剛剛好!最適合睡眠的濕度建議

 

  1. 選擇適合的寢具:使用支撐性良好的床墊枕頭,搭配透氣材質的床單、枕頭套與棉質睡衣,有助於維持身體舒適度,減少睡眠中斷,讓身體更放鬆,提升整體睡眠品質。

結論

失眠可能與壓力、作息不規律、身體或心理因素有關,找對醫師是關鍵!可先至家醫科評估,再依狀況轉診至身心科、神經內科、內科或睡眠醫學中心。若與壓力相關,心理諮商可幫助調適;想透過中藥調理,可考慮中醫門診。此外,規律作息、健康飲食、良好睡眠環境也是改善失眠的關鍵。如果失眠影響生活,建議及早就醫,讓自己回歸良好的睡眠生活!

 

延伸閱讀:失眠如何入睡?15 個快速入睡技巧,幫助你一夜好眠!

延伸閱讀:13大助眠穴道,跟著按幫助改善失眠問題!

延伸閱讀:睡眠不足、睡太久頭痛?睡眠不足頭痛原因、症狀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