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覺流一點汗是正常的,但如果明明房間不悶熱,睡到一半,卻發現全身衣服甚至枕頭、床單都濕透,汗量過多的情況下,就要注意可能是「夜間盜汗」。經常發生夜間盜汗,需要半夜醒來擦汗、更換衣物,才能繼續睡,造成睡眠中斷,長期下來,也會影響睡眠品質。本文將說明夜間盜汗定義、常見症狀、造成的原因、什麼情況需要就醫,以及如何改善,幫助大家擺脫半夜盜汗困擾。
夜間盜汗是什麼?盜汗定義一次看懂!
夜間盜汗(Night Sweat)指的是晚上睡覺時,睡眠環境舒適不悶熱,即使睡在冷氣房,卻還是大量出汗,導致衣物和寢具都濕透的狀況,和一般流汗不同。正常的流汗是因為外在因素所造成,例如:房間過熱、衣服穿太多、棉被蓋太厚或睡前剛運動完等,身體會為了調節過高的體溫,藉由排出水分來達到散熱效果,幫助身體降溫,通常流完汗會感覺通體舒暢。至於盜汗,則是「冒冷汗」,讓人身體發冷,流完汗會發抖不適、感到全身虛弱。
夜間盜汗、流汗差異比較一次看
夜間盜汗 |
流汗 | |
發生時機 |
夜間睡眠時,且環境舒適不悶熱 |
周遭環境悶熱、運動過後、衣物或寢具過厚等 |
原因 | 非外在環境因素造成身體異常大量出汗,如潛在疾病、藥物副作用等 |
外在因素造成體溫過高,而啟動人體自然散熱機制,幫助調節身體溫度的過程 |
流汗後感受 |
冒冷汗、發抖、不舒服 |
通體舒暢 |
夜間盜汗4大常見症狀
總結上面所提到的夜間盜汗定義,以及和一般流汗的差別,我們整理出4個夜間盜汗常見的症狀,幫助大家判斷是否發生夜間盜汗:
- 睡到一半大量流汗,包括脖子、頭部、胸、背、腹部等位置,汗量都明顯增多。
- 嚴重時,不只身上的衣服,連寢具都濕透,需要起來更換衣物、枕頭或床單。
- 出汗時,感覺身體發冷、發抖、心跳加速。
- 出汗後造成睡眠中斷,或難以入眠。
盜汗何時需要就醫?4症狀要注意!
一般來說,如果夜間盜汗狀況輕微、偶爾才發生,且是單獨發生的症狀,沒有伴隨其他明顯症狀,對睡眠沒有太大的影響,就不必太過擔心。而當盜汗情況嚴重,發生頻率高、干擾睡眠、伴隨出現其他症狀,如發燒、畏寒、疲倦、體重明顯減輕、體力衰退、咳嗽、腹瀉或特定部位疼痛等,可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或是在服用特定藥物後才發生盜汗,則可能是藥物副作用,建議就醫檢查,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找出夜間盜汗的根本原因,才能及時治療或調整藥物。
半夜盜汗看哪科?
由於引起夜間盜汗的原因很多,建議可以先找家庭醫學科(家醫科)或新陳代謝科,進行基本檢查;若女性有出現更年期症狀,則可以直接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再依照診斷結果,進一步轉診到其他專科門診治療。而通常盜汗情況有伴隨其他症狀,診斷檢查方法則包括血液檢查、胸部X光檢查、局部的淋巴腺切片檢查、女性荷爾蒙檢查、血糖檢查、甲狀腺檢查、睡眠檢查等。
造成夜間盜汗的8個可能原因
夜間盜汗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造成夜間盜汗的原因很多,最常見是和女性荷爾蒙變化有關,也就是更年期。如果盜汗狀況輕微,通常不用太擔心,除非頻繁發生夜間盜汗,且伴隨其他症狀,可能是身體內部出問題,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以下將說明8個造成夜間盜汗的可能原因:
原因 1:荷爾蒙變化
荷爾蒙變化會出現夜間盜汗的症狀,常見像是更年期、懷孕、生理期前後的荷爾蒙失調,或男性睪固酮分泌減少。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指出,更年期是指女性停經前後的時期,通常在45-52歲之間,隨著卵巢功能退化,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影響身體的溫度調節,導致體溫升高、出汗,就可能產生熱潮紅、夜間盜汗、經期紊亂、陰道乾澀、情緒不穩或失眠等症狀。
女性懷孕期間也會引起荷爾蒙水平波動,導致懷孕早期與後期出現夜間盜汗。至於男性則會因為睪固酮水平下降,增加夜間盜汗的機率,任何年齡的男性都可能發生,特別是超過45歲,有大約38%的人會面臨睪固酮分泌減少的狀況。
原因 2:內分泌系統疾病
內分泌系統異常,導致體內激素分泌失調,影響身體調節溫度的能力,也會引起夜間盜汗,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併發低血糖等。甲狀腺機能亢進通常會伴隨出現心悸、手抖、失眠、生理期不規律、怕熱、腹瀉、食慾增加、排便次數增加、體重減輕等症狀;糖尿病併發低血糖則可能出現四肢無力、頭暈、發抖、心悸、頻尿、口渴或飢餓等症狀。
原因 3:藥物副作用
服用某些藥物,也可能產生夜間盜汗的副作用,如抗憂鬱藥、降血壓藥、類固醇、降血糖的糖尿病藥或解熱鎮痛藥(退燒藥、止痛藥)等。
原因 4: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會刺激身體免疫系統產生發炎反應,導致體溫上升,引起發燒和夜間盜汗,常見像是感冒、流感、COVID-19等病毒感染,此外,細菌感染和慢性傳染病也可能引起盜汗,包括以下疾病:
- 心內膜炎(Endocarditis):心臟和心臟瓣膜內壁感染、發炎,可能症狀有發冷、顫抖、肌肉和關節疼痛、全身無力、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
- 骨髓炎(Osteomyelitis):骨骼感染、發炎,可能症狀包括發燒、畏寒、患部紅、腫、熱、痛和患肢疼痛行動困難等。
- 化膿性肝膿瘍(Pyogenic Liver Abscess):細菌感染到肝臟,伴隨出現發燒、打冷顫、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體重減輕、體力衰弱等。
- 結核病(Tuberculosis):結核桿菌侵入人體而發生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全身的任何器官都可能受感染,但最常發病於肺部(肺結核),伴隨咳嗽、吐痰、疲倦、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和胸痛等症狀。
-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俗稱愛滋病毒,伴隨出現體重急速減輕、疲倦、全身無力、發燒、食慾不振、慢性腹瀉、淋巴腺腫大等症狀。
原因 5:神經系統疾病
如自律神經失調、自主神經異常反射、自主神經病變(自主神經損傷)、創傷後脊髓空洞症,也會引起夜間盜汗,但通常機率較低。
原因 6:物質戒斷
夜間盜汗是戒斷症狀之一,如戒毒、戒酒精。
原因 7:癌症
夜間盜汗是部分癌症的初期症狀之一,包括淋巴癌、白血病(俗稱血癌),通常會伴隨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淋巴癌可能會出現的症狀有發燒、淋巴結腫大、咳嗽、疲倦、體重減輕;白血病症狀跟淋巴癌很類似,有全身無力、疲倦、發燒、貧血、淋巴結腫大、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等,如果只單獨出現夜間盜汗,罹癌機率並不高。
原因 8:心理壓力或其他病症
心理壓力引發不安和恐懼,進而產生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等;或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多汗症等,都可能導致夜間盜汗。
盜汗如何治療?
如果診斷出來是因更年期、藥物副作用、感染或其他疾病而引起盜汗,針對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以下整理出各種盜汗原因對應的治療方式,提供大家作為初步參考,實際情況還是要依據醫師判斷與評估。
原因 | 治療方式 |
更年期 | 更年期是正常的生理變化,症狀輕微的情況下,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但如果造成身體嚴重不適,則可以採用荷爾蒙療法(透過藥物補充女性荷爾蒙),緩解更年期症狀帶來的不適,但可能有產生副作用的風險,需要與婦產科醫師討論與評估。 |
藥物副作用 | 與醫師討論是否更換藥物或調整劑量,改善盜汗。 |
感染性疾病 | 依照醫師指示,根據不同疾病,服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 |
甲狀腺機能亢進 | 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方式包括口服抗甲狀腺藥物、使用手術或放射碘治療,除去部分甲狀腺的功能。 |
糖尿病 | 糖尿病是一種長期慢性疾病,需要搭配飲食控制、運動和改善生活習慣,並依照醫師指示,口服降血糖藥物、施打胰島素等方式治療。 |
癌症 | 針對癌症治療,常見包括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方式。 |
睡覺盜汗怎麼辦?7招改善盜汗!
透過以下7招改善睡眠環境、調整用品和生活習慣,也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預防或減少夜間盜汗發生的機率:
1. 保持房間通風、溫度舒適
睡覺時,可以打開房間窗戶,或使用電風扇、空調,保持空氣流通,以及舒適涼爽的室內溫度。
2. 寬鬆、透氣、吸濕排汗的睡衣
睡覺盡量穿輕便、寬鬆,且材質透氣、吸濕排汗的睡衣,如棉質或亞麻布,能減緩盜汗浸濕睡衣帶來的不適,幫助身體散熱、保持舒適與乾爽,
3. 輕薄的棉被、材質涼爽的枕頭和床墊
選用輕薄、透氣的棉被、材質涼爽的寢具,如涼感枕頭、枕頭套、涼感床墊、涼感床包,同時可以搭配使用防水保潔墊,保持枕頭和床墊的乾爽,避免盜汗造成寢具濕透,進而滋生黴菌。
4. 睡前避免刺激性飲食
睡前盡量減少刺激性飲食,如喝酒、抽菸、油炸、辛辣食物、含咖啡因的飲品或食物,包括咖啡、茶、可樂、巧克力等。
5. 睡前放鬆、減輕壓力
睡前進行一些放鬆活動,減輕心理壓力,也有助於減少盜汗。例如:冥想、深呼吸、聆聽白噪音、瑜珈等。
6. 適度規律運動
培養適當且規律的運動習慣,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腳踏車等,並搭配飲食控制,維持健康的體態以及正常的血糖、血壓,也有助於預防夜間盜汗。
7. 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
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固定每天的睡覺和起床時間,包括工作日和休息日,並確保達到充足的睡眠,建議成年人每天至少睡7-9小時,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避免引發盜汗。
結論
總結來說,如果盜汗狀況輕微、偶爾發生、沒有伴隨其他症狀,可以透過上面提到的7個改善方式,從日常生活習慣、用品、寢具調整著手,減少盜汗帶來的困擾。而若狀況嚴重,且同時出現其他症狀,建議還是要就醫檢查,才能對症下藥,有效緩解盜汗問題,恢復健康的睡眠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