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是什麼?有哪些原因和症狀?

你曾看過人在睡夢中突然起身走動,但醒來後卻完全不記得發生過什麼事嗎?這種情況就是夢遊,是一種常見但也常遭誤會的睡眠問題。大部分的夢遊無須特別擔心,但有些情況可能有危險。本文將帶大家深入了解夢遊的成因、發作機制、常見症狀及風險因素。並分享改善情況的實用建議,幫助你預防夢遊帶來的困擾,睡眠更加安心!

夢遊是什麼?

我們平常說的「夢遊」是睡眠障礙的一種,醫學上的正式名稱為「睡行症(Sleepwalking)」或是「夢遊症(Somnambulism)」,指在睡夢中行走或進行其他非睡眠時非預期的行為,從抬頭、張眼、坐立、說話,到傳訊息、開啟窗戶或抽屜、駕駛車輛等都可能。看似清醒,進行一般日常活動,但實際上仍在睡眠中,意識也非完全清楚,不像清醒時一樣可以做出合理的反應。

澳洲臨床心理學家 Helen Stellman 和阿雷德大學高級講師 Mark Kohler 在 2016 年爬梳了過往關於夢遊的研究,將結果發表為論文,內文指出夢遊症的終身盛行率為 6.9%。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約有 6.9% 的人在一生中有過夢遊的經驗。同時該論文也揭露,夢遊症的盛行率在兒童上高於成年人,分別為 5.0% 與 1.5%。

夢遊怎麼發生的?

夢遊通常發生於「非快速動眼時期(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的深度睡眠階段。

我們的睡眠過程由多個「快速動眼時期(Rapid Eye Movement,REM)」與「非快速動眼時期(NREM)」組成。快速動眼時期與做夢相關,而夢遊則多出現在深度睡眠的非快速動眼時期,特別是第三階段(N3)。當夢遊發生時,大腦部分處於清醒狀態,另一部分仍停留在 N3 的深度睡眠中,因此能執行各種動作,卻缺乏清晰意識。換句話說,夢遊時其實並未在做夢,而是由大腦神經的異常活動所引發。

【在 N3 期的另一種睡眠障礙為「夜驚(Night Terror)」,若想更深入了解,歡迎閱讀《夜驚文章》。】

夢遊通常持續多久?

夢遊發作的期間長短因人而異,從數秒到 30 分鐘都有可能,但大部分的夢遊在 10 分鐘之內就會結束。發作持續時間與 N3 睡眠週期的長短有緊密關係。此外,也和夢遊時進行的活動有關,簡單的夢遊活動(如坐立、說話等),持續的時間較短。反之,活動越複雜,夢遊持續的時間就越長。

夢遊常見的 4 大症狀

  1. 進行日常活動:除了單純的行走,任何半夢半醒之間的活動都可能是夢遊造成的,例如坐立、張開眼睛、打電話、拿取物品、進食、準備出門,甚至是開火等。
  2. 動作笨拙、缺乏協調性:由於大腦並非完全清醒,夢遊時的動作可能較不順暢。且無法執行複雜度較高的任務,如解開門鎖。
  3. 對周遭環境沒有意識:即使在雙眼睜開的情況下,夢遊時通常不會完全地意識到自己周遭的人、事、物,因此也就不會對視線中所發生的事情做出即時且適當的反應。
  4. 事後無夢遊相關記憶:夢遊結束清醒後,不會記得自己在夢遊中所做的事。

雖然一般夢遊動作缺乏協調性,也無法執行複雜任務,活動範圍通常也僅止於室內,但也有在睡夢中駕駛交通工具等較極端的案例。夢遊的危險性就在,過程中無法意識到身邊的情況,並即時反應,進而發生意外。就算夢遊時,沒有離開室內,也可能因為無意識地使用家中危險物品,而傷害到自己或他人。

夢遊原因有哪些?

關於造成夢遊症的根本原因目前尚無定論,仍需更多研究以尋求關鍵性證據。然而,最被廣泛接受的理論為夢遊與基因有密切關聯。若家族中有夢遊病史,出現夢遊症狀的可能性較家中無相關病史者明顯高出許多。父母、手足或子女有夢遊情況者,相比於一般人,出現夢遊行為的機率高了 10 倍;同卵雙胞胎同時出現夢遊行為的比率,也比異卵雙胞胎同時夢遊高 5.3 倍。

此外,大腦和生理發展對夢遊的發生也有顯著影響。通常到了青春期,夢遊出現的比率會大幅下降。可能的原因有兩種:腦電波與睡眠深度。兒童睡眠時的腦波以慢波為主,而慢波中的信號的波動與夢遊較有關係。另一個因素為兒童深度睡眠時間持續較久,因此發生夢遊的機率較高。成年後睡眠深度改變,夢遊現象也就隨著減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小孩特別容易夢遊。

夢遊症的風險8因素

  1. 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時,更有可能在深度睡眠期間,發生睡眠異常的狀況。且睡眠不足的夢遊者,更可能在夢遊中進行複雜的任務。
  2. 環境因素:陌生的外在環境變化,或深度睡眠期間燈光與聲音等的外在刺激,可能誘發夢遊。
  3. 酒精影響:睡前飲酒也可能會影響到睡眠週期,引發夢遊行為。
  4. 藥物影響:藥物也可能會刺激腦部,觸發夢遊症狀。常見可能觸發夢遊行爲的藥物包含 Zolpidem (Ambien®)、Quetiapine (Seroquel®)、Metoprolol (Lopressor®) 等。若懷疑使用中的藥物造成夢遊,請告知開立藥物的專業醫療人士,進一步評估風險。
  5. 精神狀況:壓力、焦慮、兒童期創傷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對睡眠品質皆有影響,也可能進一步引起夢遊。
  6. 其他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等其他問題,也可能因為干擾睡眠週期,而提升發生夢遊的機率。
  7. 生理疾病:在少數的情況下,甲狀腺疾病(Thyroid disease)可能會造成夢遊。
  8. 腦神經疾病:癲癇、帕金森氏症、史密斯-馬吉利氏症候群(Smith-Magenis Syndrome)等腦神經相關的疾病也是夢遊風險因素。

把夢遊的人叫醒可以嗎?

一般不建議把夢遊的人叫醒。因為夢遊時,通常意識不清,突然接受到外部刺激驚醒,可能會感到困惑、恐懼或憤怒,無意識的掙扎或攻擊他人。大部分的夢遊者會在活動結束後,再次進入一般睡眠狀態。因此如果注意到有夢遊的行為,不需要特別做什麼,靜待夢遊結束即可。

若夢遊行為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可以在一旁試著替夢遊者排除危險狀況。例如發現夢遊者,要離開室內駕駛車輛,可以先將門上鎖或是保管鑰匙。或接近樓梯、廚房或門口等危險區域,可輕聲引導夢遊者回到安全的地方。唯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限制夢遊者的肢體活動。

夢遊需要治療嗎?看哪一科?

偶發的夢遊行為,若沒有造成身心嚴重影響,不需要特別治療,尤其是發生在兒童上的夢遊情況。但如果夢遊發生過於頻繁、可能造成自己或他人危險,或是成年時期仍持續夢遊,可考慮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了解如何降低危險情況。

睡眠醫學科、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都可以協助進一步治療夢遊。通常會先以深入訪談,了解夢遊症的情形、家族中是否有相關病史,排除其他類似夢遊的情形等。再評估夢遊症的嚴重程度與等級,甚至進行 1~2 個晚上的睡眠監控,以協助診斷夢遊症。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用改變神經傳遞物質的藥物進行治療,但醫師通常會優先考慮以非藥物方法提供治療。

知道自己有夢遊症,在不需要治療的情況下,也可以透過下面的作法,將夢遊的風險降至最低,保護自己的安全:

鎖好門窗:限制行動範圍,降低意外風險。
移除易碎物品:例如檯燈、裝飾品等,避免夢遊時打碎物品而傷害自己或他人。
妥善保管危險物品:同理,在睡前將刀具或尖銳的工具等物品放置於不易拿取處並上鎖。
調整家居佈置:移開可能絆倒的低矮家具或物品,如桌子、地毯、電線等。以外,可樓梯口使用擋板防止跌落,以及避免使用上下舖床。

  • 鎖好門窗:限制行動範圍,降低意外風險。
  • 移除易碎物品:例如檯燈、裝飾品等,避免夢遊時打碎物品而傷害自己或他人。
  • 妥善保管危險物品:同理,在睡前將刀具或尖銳的工具等物品放置於不易拿取處並上鎖。
  • 調整家居佈置:移開可能絆倒的低矮家具或物品,如桌子、地毯、電線等。以外,可樓梯口使用擋板防止跌落,以及避免使用上下舖床。

5 個方式改善夢遊

如果本身有夢遊情況,可以採取以下做法針對夢遊的風險因素對症下藥,降低夢遊發生的機率,提高睡眠品質:
保持充足睡眠。
固定睡眠時間。
減少外在環境影響,例如保持臥室昏暗,並移除可能發出聲響的物品。
睡前避免飲酒。也盡量不要喝東西,特別是含咖啡因的飲料,睡前上廁所。
睡前透過熱水澡、閱讀、深呼吸等方式放鬆心情。平時也可以透過運動、冥想等方式紓壓,或向身心科醫師求助,調整精神壓力。

結論

夢遊本身並不具危險性,真正的風險來自夢遊時可能導致的危險行為。因此,若有夢遊情況,尤其是發生在兒童身上,無需過度驚慌。對於夢遊者,可以先觀察其夢遊的頻率與行為內容,並透過保持充足睡眠、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避免飲酒以及減輕壓力等方式,來降低夢遊發生的可能性。

若夢遊已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深入了解可能的誘因並採取適當的調整措施,以有效改善夢遊的問題。

延伸閱讀:解析5大鬼壓床原因,告訴你鬼壓床是什麼感覺
延伸閱讀:掌握12招增加深層睡眠時間,讓你睡得好、擺脫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