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睡眠時間指南:掌握孩子 6 個年齡層的睡眠需求

孩子經常被課業壓力追著跑,除了要早起去學校之外,放學後還可能要去補習班,大幅壓縮睡眠時間。如果孩子睡眠不足,可能會出現情緒不穩或注意力渙散等問題,或是導致生長激素無法正常分泌,影響孩子的發育。而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需要的睡眠時間也不一樣。安庭家居將帶你了解孩子所需的睡眠時間,並提供 6 個幫助孩子睡好覺的方法!

睡眠對小孩的重要性

晚睡或是睡眠不足,不僅會影響發育,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以下 5 點是睡眠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1.穩定情緒,減少攻擊性行為

美國國家衛生院(NIH)過去執行過一項研究,針對 4000 多位 9 歲或 10 歲的孩子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睡眠不足的孩子比睡眠充足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個性衝動或是攻擊性行為。此外,睡眠不足還可能造成情緒低落,增加罹患憂鬱症或是焦慮症的風險。

2.進行自我修復,促進發育

德州兒童醫院的衛教資訊指出,充足的睡眠對於智力發展與身體修復非常重要,特別是在非快速動眼期(NREM)中的 N3 深層睡眠階段,此時身體會進行肌肉與細胞的修復,並強化免疫系統,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本章節末段將詳細介紹睡眠週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3.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影響身高發展

亞東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高銓宏指出,孩子在成長階段所需的生長激素,通常會在晚上 10 點至凌晨 2 點進行大量分泌,此激素有助於刺激骨骼發展,以及修復全身肌肉與腦神經,並提升基礎處代謝,減少脂肪形成。家長應避免讓孩子熬夜,才不會錯過孩子的黃金成長期。

4.穩定睡眠週期,提升學習能力

根據兒福聯盟的數據顯示,發現全台灣的國高中生,因為使用 3C 產品或是課業壓力的關係,平均睡眠時數僅有 6.9 小時。而沒有睡滿 8 小時的這些孩子,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進而影響學習能力與注意力。或是為了提神,服用過量的咖啡因提神,反而到了夜晚卻睡不著,直接打亂了睡眠週期。

5.降低近視風險

依據國民健康署過去的一項調查可以發現,睡眠不足 9 小時的孩子,會比睡滿 9 小時的孩子更容易罹患近視。建議家長除了要控制孩子使用 3C 的時間,也要讓孩子擁有充足睡眠,或是定期帶孩子檢查視力,才能降低近視風險。(※建議:除了睡眠充足外,爸媽也要適時提醒孩子,每用眼 30 分鐘就要休息 10 分鐘,才能預防近視。)

 

為了幫助大家更理解睡眠週期對身體的影響,我們統整了一份簡單的表格,幫助你快速了解睡眠週期對於人體的重要性,下一段也會帶大家深入探討年齡層與睡眠時間的關聯。

 

睡眠週期 優點
非快速動眼期(NREM) 分為三階段,N1(入睡期)、N2(淺睡期)、N3(深睡期)。其中 N3 階段會幫助身體修復肌肉與細胞,鞏固記憶,釋放生長激素與增強免疫力。
快速動眼期(REM) 處理白天記憶與資訊,提升學習能力,釋放人體情緒與壓力,維持大腦神經連結。

 

小孩睡眠時間總整理

 

了解完孩子睡眠不足可能帶來的影響後,接下來將介紹各個年齡層的孩子需要的睡眠時間,幫助父母適當規劃孩子的作息時間,確保孩子獲得充足睡眠,以免錯過生長激素分泌的黃金時段!

 

孩子年齡層 睡覺時間 起床時間 午休時間 睡眠總時長 建議睡眠總時長
新生兒(0-3 個月) 晚上 7 點 早上 9 點 1 小時 15 小時 14-17小時
嬰兒(4-12 月) 晚上 7 點 早上 8 點 1 小時 14 小時 12-16小時
幼兒(0-2 歲) 晚上 8 點 早上 7 點 1 小時 12 小時 11-14小時
學齡前兒童(3-5 歲) 晚上 9 點 早上 7 點 1 小時 11小時 10-13小時
學齡兒童(6-12 歲) 晚上 9 點 早上 7 點 0.5小時 10.5小時 9-12小時
青少年(13-18 歲) 晚上 10 點 早上 7 點 0.5小時 9.5小時 8-10小時

 

(圖表內容以美國睡眠基金會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以及台灣校園作息時間綜合評估,實際睡眠時間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與個別作息習慣做適當調整。)

小孩睡眠時間介紹:新生兒(0-3個月)

新生兒每日的睡眠總時長建議維持在 14-17 小時。由於新生兒的大腦仍處於發育階段,而充足的睡眠不僅能促進感官發展,使新生兒快速適應外界環境,還能幫助新生兒奠定認知能力的基礎。此外,生長激素會在晚上 10 點至凌晨 2 點進行分泌,建議爸媽盡量讓家中的孩子早點休息,才能讓生長激素刺激肌肉和骨骼的發展。由於新生兒每 3-4 小時就需要喝奶,讓新生兒在晚上 7 點入睡,避免喝奶的時間影響總睡眠時間,才能睡足 14-17 個小時。

 

小孩睡眠時間介紹:嬰兒(4-12 月)

剛出生 4-12 月的嬰兒,建議每日睡滿 12-15 小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大腦發育逐漸穩定,大腦內的松果體開始分泌調節日夜的褪黑激素,幫助建立日夜規律,睡眠狀態也更加穩定。除此之外,這個階段的孩子也開始學習爬行或站立,而充足的睡眠有助於鞏固孩子白天習得技能的記憶,提升全身協調性和認知發展。

 

小孩睡眠時間介紹:幼兒(0-2 歲)

0-2 歲的幼兒建議每天睡至少 12-16 小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剛開始學習說話,而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提升表達能力與記憶力,加速孩子學習語言的速度。而孩子在此階段開始學習與人交流,若睡眠不足,可能出現焦躁易怒的行為,影響親子之間的互動,讓孩子睡滿建議時間,才能讓孩子有足夠的精力在白天進行探索,提升促進學習與成長。

 

小孩睡眠時間介紹:學齡前兒童(3-5 歲)

學齡前兒童每天至少睡滿 10-13 小時。此階段的孩子大部分剛進入幼兒園,需要開始配合學校的上學時間。通常幼兒園的上學時間為 8 點到 8 點半,為了避免孩子賴床,建議可以提早 1-1.5 小時叫醒孩子,並讓孩子在 9 點以前上床睡覺。而父母也能在這個階段調整孩子的作息,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睡眠週期。

 

小孩睡眠時間介紹:學齡兒童(6-12 歲)

學齡兒童每日至少睡滿 10-13 個小時。剛上小學的孩子,需要具備更高的記憶力與邏輯思考能力,而充足的睡眠能幫助大腦進行記憶整合,提升學習效率。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睡眠不足,可能導致易怒或焦慮的情況發生,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而影響孩子的社交適應力。

 

  • 國小 1 年級~4年級學生:國小通常在學校會有大概 30-40 分鐘的午休時間,加上晚上大概 9-10 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可以睡足約9.5-10個小時,由於這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太大的課業壓力,可以提早上床睡覺,盡量睡滿 10 個小時。
  • 國小5、6年級學生:雖然這個階段開始有升學壓力,放學後還可能需要去補習班,但孩子仍處於發育期,建議還是睡滿 9.5 小時以上,才能確保孩子的精神與體力。

 

小孩睡眠時間介紹:青少年(13-18歲)

建議青少年每日至少睡滿 8 小時,才有足夠的體力來應付一整天的壓力。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僅要被課業追趕,還可能面臨人際關係的問題,加上青少年身體正在快速發育,體內的生長激素和性荷爾蒙需要充足的睡眠來調節,如果長時間睡眠不足,可能出現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還可能引發內分泌失調或免疫力降低等問題,提高感染疾病或肥胖的風險。睡眠充足不僅能調節大腦中的情緒,更能提高專注力與反應速度,減少衝動或情緒失控等情況。

 

  • 國中生(13-15歲):這時期的孩子除了要背負課業壓力,還可能被 3C 產品吸引,延後睡眠時間。而學校的午休時間通常只有半小時,因此晚上至少睡滿 8-10 小時,才能確保孩子的精神狀態,避免影響學習能力。
  • 高中生(16-18歲):這時期的孩子除了升學壓力之外,放學後可能還會去補習班或是參加社團活動,進而壓縮睡眠時間。包括午休的半小時,晚上至少睡滿 8 小時以上,才能避免第二天出現睡眠不足的情況。

 

小孩為什麼會睡不飽

如果看到家中的孩子經常在白天精神不濟,或是經常情緒不穩,有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造成的問題。以下 3 點是孩子睡不飽的可能因素。

小孩睡不飽原因1:睡眠時間不足

現代的孩子幾乎被課業壓力與 3C 產品占據時間 。許多孩子因為作業寫不完,或是從補習班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三更半夜,加上沉迷於 3C 產品,導致睡眠時間被大幅壓縮。此外,部份孩子一到假日就會睡得太晚,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這些情況都可以讓孩子睡眠不足,影響第二天的精神。

小孩睡不飽原因2:睡眠品質不佳

即便孩子的睡眠時間充足,如果睡眠品質不佳,仍可能導致孩子隔天精神不濟。例如環境太吵雜,容易干擾孩子的睡眠,或是房間太過燥熱,讓孩子感到不適,增加翻來覆去的次數,進而降低睡眠品質。因此,即便孩子睡滿,起床後還是會感到疲倦。

小孩睡不飽原因3:健康因素影響

健康因素的影響也可能會讓孩子睡不飽。例如過敏性鼻炎、呼吸中止症等問題,會影響到孩子的呼吸,或是因位鼻塞問題,讓孩子反覆從睡夢中驚醒,無法進入深層睡眠狀態,即便有時間睡足,第二天也可能出現睡眠不足的情況。

 

讓小孩睡好覺的 6 個方法

家中孩子是否到了半夜都不睡覺嗎?除了避免在睡前攝取過多咖啡因,平時維持良好習慣也很重要,以下 6 種方法教你如何讓孩子擁有安穩好眠。

 

1.注意用餐時間

進食的時間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品質。如果孩子在睡前吃太飽,躺在床上的時候還沒完全消化,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如果太餓,可能會因為飢餓感而不好入睡。建議在入睡前 3-4 小時吃完晚餐,並減少服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

延伸閱讀:喝茶睡不著怎麼辦?10招改善困擾、注意事項一次看

2.打造舒適睡眠環境

在孩子入睡之前,應將室內燈光調暗、保持安靜,並讓室溫維持在最佳睡眠溫度(18-22℃),讓孩子能更快進入深層睡眠。

3.控制 3C 產品使用

3C 產品容易產生藍光,而藍光會抑制調節作息的褪黑激素分泌,導致生理時鐘混亂,可能引發失眠問題。建議睡前減少讓孩子使用 3C 產品,並以播放輕音樂或是陪伴孩子閱讀來取代使用 3C 產品,幫助孩子更快入睡。

4.設定固定就寢時間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訂定就寢時間,並明確告訴孩子早睡早起的重要性,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睡眠習慣。即便是假日,也要避免讓孩子過度熬夜,以免打亂生理週期。此外,可以適時利用獎勵機制,鼓勵孩子遵守作息。

5.攝取含鎂、鈣物質

鎂、鈣二種物質有助於幫助孩子緩解焦慮,並提升睡眠品質。如果想吸收含鎂食物,可以透過綠色蔬菜攝取。如果想吸收鈣,可以飲用牛奶或是食用豆腐。

6.鼓勵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不僅可以幫助調節生理時鐘,還能減緩壓力與失眠問題。其中學齡兒童與青少年,每日至少從事 60 分鐘的運動,建議選擇有氧運動或是肌力訓練。而學齡前的兒童和幼兒,每日至少要從事 3 小時以上的身體活動,每次以 1 小時為限,可以選擇踢球、跳躍或騎三輪車等簡單活動。嬰兒在一日中可以從事數次身體活動,每次不超過 30 分鐘,家長可以讓此階段的孩子學習抓握、翻身或爬行。

 

結論

由於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身體和大腦的需求不同,因此不同階段的孩子所需的睡眠時間也不一樣。但無論年紀,充足的睡眠對孩子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長期睡眠不足,可能會導致學習能力下降或注意力渙散,甚至會影響情緒波動,增加罹患焦慮症或憂鬱症的風險,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需求與年紀,安排最適當的睡眠時間。

 

延伸閱讀:孩子發生夜驚怎麼辦?4大方法教你改善,幫助孩子夜夜好眠!

延伸閱讀:掌握12招增加深層睡眠時間,讓你睡得好、擺脫疲勞!